就係媒體
就係香港「2022年春」
$120
出版:就係媒體
印刷製作地點 : 香港
ISBN:9789887481744
出版日期:2022年春季號
規格: 288頁 / 170 x 240 mm
2022年春季號
本期簡介
2022年疫情下的春天,令人如此意想不到,又是如此深刻難忘。新一期《就係香港》編集古今中外數十位攝影師及藝術家的珍貴影像及繪畫,結合城市規劃、社區變遷、歷史文化及藝術創造等多元角度的專題故事, 再思維港及香港價值,也希望維港那一片似水流年的天和海,可以帶來一點舒緩的氣息,讓我們續續向前。
# REvisit // 影像編年since 1841
在什麼都留不住的香港,最重要的Heritage可能便是維多利亞港。以1841作為起點,地圖、繪畫、攝影、城市規劃藍圖⋯⋯180年來,攝影師、城市規劃專家和藝術家們,用各種方式把不同年代的維港及兩岸景觀記錄下來,因為維港就是香港的象徵,一切變化都牽動著城市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
#REconnect // 過海
要連接港九兩地,由渡輪到大橋到隧道到鐵路,不同年代曾經過出現五花八門的構思,改變的不但是維港海面及海底的景觀,連帶港九海岸線、海濱地帶、沿岸地標和道路交通規劃都受影響。過海的方式模塑了城市空間,也連結我們的生活。
#REzone // 筲箕灣 & 鯉魚門-----維港邊緣社區
維港港九兩岸,百多年來經過不斷填海及城市發展,大部分沿岸社區亦不復從前模樣。位於維港東面入口,隔著一個鯉魚門海峽的筲箕灣阿公岩和鯉魚門兩個社區,是一體也是兩面。山上曾經聳立著軍營和炮台,海邊還保留著導航的燈塔,見證了兩地作為軍事和海事重要據點的歷史;但分享著鯉魚門這個名字的兩個社區,卻各自有著不同的人文面貌和發展步伐。
#REmains // 維港上的軍事印記
十九世紀英國軍艦與商船同步駛進維港,為了保障殖民地海上貿易的安全和優勢,維港兩岸也成為英軍根據地,當中又以金鐘和昂船洲為最重要據點。但隨著城市擴張,昔日的軍事用地都得紛紛讓路予商業利益。在今日重溯這些早就褪色的維港軍事痕跡,也是解讀香港城市發展規律不可或缺的一頁。
#REsilience // 共同渡過
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,還是努力活著。這份強韌與能耐,在戰後融入了維港兩岸的城市和人文景觀中。重溫Hedda Morrison、李福志和Brian Brake幾位來自德國、新加坡和紐西蘭的攝影師,分別在四十、五十和六七十年代拍攝的維港,你會看到,香港是怎樣走過來的。
其他精彩內容:
#Recap // 維港時刻 The harbour Moment
由東邊而西邊,由港島到九龍,由清晨到黃昏到晚黑,或晴或陰,被山環繞的香港,為攝影師們提供了不同角度去捕捉維港的多變時刻。多位攝影師從港九多處山峰或高空航拍維港,捕捉港口最美時刻。
#REgain // 消逝的風景
因為空間有限,城市不斷有新的建設,同時也有舊的景觀一直在消逝。曾經如何重要都好,再巨大的地標都可以搬走及拆卸,依然是維港以至香港的宿命。從何藩的經典圖片,到六十年代的旅遊海報,與你重遊那些回不去的景點。
# REimagine // 藝術家的維港視野
維港一直是藝術家常用的主題。從葉因泉、呂壽琨、曾景文等資深畫家成於五、六十年代的水墨/水彩,來到當代的沈君怡、何倩彤、鄧國騫和Kori Song用畫作再想像,維港的光景面貌何止一種。
#REdiscover // 海岸生活Coastal Life
致力推動本地攝影文化的心象社成員,捕捉那些看似尋常卻往往被遺忘的角落,呈現更多角度的維港以外,人在岸邊進行的各類活動,也具體刻劃出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與維港息息相關。
印刷製作地點 : 香港
ISBN:9789887481744
出版日期:2022年春季號
規格: 288頁 / 170 x 240 mm
2022年春季號
本期簡介
2022年疫情下的春天,令人如此意想不到,又是如此深刻難忘。新一期《就係香港》編集古今中外數十位攝影師及藝術家的珍貴影像及繪畫,結合城市規劃、社區變遷、歷史文化及藝術創造等多元角度的專題故事, 再思維港及香港價值,也希望維港那一片似水流年的天和海,可以帶來一點舒緩的氣息,讓我們續續向前。
# REvisit // 影像編年since 1841
在什麼都留不住的香港,最重要的Heritage可能便是維多利亞港。以1841作為起點,地圖、繪畫、攝影、城市規劃藍圖⋯⋯180年來,攝影師、城市規劃專家和藝術家們,用各種方式把不同年代的維港及兩岸景觀記錄下來,因為維港就是香港的象徵,一切變化都牽動著城市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
#REconnect // 過海
要連接港九兩地,由渡輪到大橋到隧道到鐵路,不同年代曾經過出現五花八門的構思,改變的不但是維港海面及海底的景觀,連帶港九海岸線、海濱地帶、沿岸地標和道路交通規劃都受影響。過海的方式模塑了城市空間,也連結我們的生活。
#REzone // 筲箕灣 & 鯉魚門-----維港邊緣社區
維港港九兩岸,百多年來經過不斷填海及城市發展,大部分沿岸社區亦不復從前模樣。位於維港東面入口,隔著一個鯉魚門海峽的筲箕灣阿公岩和鯉魚門兩個社區,是一體也是兩面。山上曾經聳立著軍營和炮台,海邊還保留著導航的燈塔,見證了兩地作為軍事和海事重要據點的歷史;但分享著鯉魚門這個名字的兩個社區,卻各自有著不同的人文面貌和發展步伐。
#REmains // 維港上的軍事印記
十九世紀英國軍艦與商船同步駛進維港,為了保障殖民地海上貿易的安全和優勢,維港兩岸也成為英軍根據地,當中又以金鐘和昂船洲為最重要據點。但隨著城市擴張,昔日的軍事用地都得紛紛讓路予商業利益。在今日重溯這些早就褪色的維港軍事痕跡,也是解讀香港城市發展規律不可或缺的一頁。
#REsilience // 共同渡過
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,還是努力活著。這份強韌與能耐,在戰後融入了維港兩岸的城市和人文景觀中。重溫Hedda Morrison、李福志和Brian Brake幾位來自德國、新加坡和紐西蘭的攝影師,分別在四十、五十和六七十年代拍攝的維港,你會看到,香港是怎樣走過來的。
其他精彩內容:
#Recap // 維港時刻 The harbour Moment
由東邊而西邊,由港島到九龍,由清晨到黃昏到晚黑,或晴或陰,被山環繞的香港,為攝影師們提供了不同角度去捕捉維港的多變時刻。多位攝影師從港九多處山峰或高空航拍維港,捕捉港口最美時刻。
#REgain // 消逝的風景
因為空間有限,城市不斷有新的建設,同時也有舊的景觀一直在消逝。曾經如何重要都好,再巨大的地標都可以搬走及拆卸,依然是維港以至香港的宿命。從何藩的經典圖片,到六十年代的旅遊海報,與你重遊那些回不去的景點。
# REimagine // 藝術家的維港視野
維港一直是藝術家常用的主題。從葉因泉、呂壽琨、曾景文等資深畫家成於五、六十年代的水墨/水彩,來到當代的沈君怡、何倩彤、鄧國騫和Kori Song用畫作再想像,維港的光景面貌何止一種。
#REdiscover // 海岸生活Coastal Life
致力推動本地攝影文化的心象社成員,捕捉那些看似尋常卻往往被遺忘的角落,呈現更多角度的維港以外,人在岸邊進行的各類活動,也具體刻劃出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與維港息息相關。